民族魂

民族魂
历史英烈应被永远铭记!

远望莫斯科

更新时间:2021-07-29 11:11:46点击:

我们战立在巴黎铁塔顶上,

高处不胜寒,一片茫苍苍。

翘首远望,遥指北方,

万千风光,令人神往!

听呵!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

《国际歌》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

看呵!满天大雪,无数红旗飘扬;

工农武装,打倒了沙皇,赶走了豺狼,

让我们齐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寿无疆。

【作者简介】

赵世炎(1902~1927)四川酉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改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同年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负责人。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委宣传部长等职,对北方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1926年后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主任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代理省委书记等职。曾领导了上海工人连续三个多月的经济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7月在上海被捕后英勇就义。

【注释】

1、高处不胜寒——借用苏轼《水调歌头》词中句。

2、茫苍苍——指旷远迷蒙,不很分明。

3、北方——指苏联。

【赏析】

共产主义的赞歌

此诗是一首抒情的新体白话诗。虽然打破了旧体诗严谨的格律,但仍保留了完整的诗韵。因此,读来流畅顺口。整篇诗层次分明,诗意表达明确,感情热烈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由衷赞美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憧憬。

此诗作于1922年底-1923年初。当时正在法国参加勤工俭学的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等12人受党中央的委派将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临行前,他们相约来到巴黎的最高建筑埃菲尔铁塔登高游览。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因其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优美的园林绿化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面对巴黎的美景,他们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因心情的牵动而变得一片苍茫。所以在诗的前两句中,作者心中的沉重之情流于言表。

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十年中,中国许多先进人物为了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寻求救国之道,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当时在中国兴起了一股勤工俭学的浪潮。最初这项运动的发起者是希望中国的青年在西方先进国家通过勤工俭学,努力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以便归国后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而“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故乡法兰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于是,先后有许多象赵世炎这样的有志青年前往法国,投入到这项运动中。大批勤工俭学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法国,投身到工厂中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在劳动中学到了技艺;在和法国工人的朝夕相处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深切地感受到法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号称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中,通过这一系列的事实,认清了资本主义的真面目。深深体会到在这里他们找不到救国之道。所以诗人才有“站在巴黎铁塔顶上,高处不胜寒”的切肤之感。这些感受使得眼前的美景在诗人的眼中黯然失色,变成一片苍茫。

在后面的诗句中,作者的情绪却随目光的“北望”而徒然高涨起来。基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并通过对俄国革命经验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作者的思想日渐成熟,他们确信已找到了能够真正解救中国于危难之中的真理。而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共和国则是他们真正的理想之国。诗人“翘首远望”对那里的“万千风光”无限向往。他用满怀深情的诗句表达了对列宁这位伟大人民领袖的无限崇敬,“听阿!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他为我们描绘出了取得胜利后沉浸在一片欢腾中的苏维埃共和国,“《国际歌》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满天大雪,无数红旗在飘扬”;他歌颂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和他们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工农武装,打倒了沙皇,赶走了豺狼,肃清着奸匪,保护着党”。诗人绘声绘色的生动语句,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昂然生机,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饱满的热情。最后一句诗,是全文感情抒发的高潮。诗人之所以赞美、歌颂,皆源之于其内心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从共产主义在苏维埃共和国的胜利中,坚定了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取得胜利的信心。“让我们齐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寿无疆”,这句诗不仅仅表达了诗人对共产主义事业能长盛不衰的美好愿望和信念,同时也是诗人发出的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一切的庄严誓言。